22、大江保卫战
教学内容: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第12册的课文,这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赞扬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本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给文章分段,并学习第一段内容。
第二课时: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再现大江保卫战实景片断,让学生在情感场中读文、品文、悟情。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选材精当、点面结合的叙事方法和语言生动,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资源:
1、课件。恰当合理地运用了影片《惊涛骇浪》。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多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口,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共战洪魔。课文《大江保卫战》与影片《惊涛骇浪》都以此为背景。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对该影片做了剪辑,把能服务于教学的资源都加以利用,从而丰富课堂。
2、文字资源。针对文章的空白处,收集了课外资料,拓展了文本,如《周运兰老师获救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运用媒体让学生充分感受子弟兵的英勇事迹,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
运用媒体创设课文情境,让学生在情感场中悟文、明理、端正人生价值观。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一首歌曲《为了谁》也随之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也就是课前让大家搜集歌词并学唱的歌曲,请欣赏——(播放VCD:歌曲《为了谁》)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这首歌曾让多少人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课件]歌中唱道:“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
2、是呀,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特大洪涝灾害中,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人民群众的财产乃至生命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战洪水,斗恶浪,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结合介绍长江。
二、初读课文
1、整体感知。
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自由地读读课文,感受一下大江保卫战的气壮山河、惊心动魄……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这是一篇通讯,(板书)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这篇通讯主要写了什么呢?
2、学习生字词。
出示词语
稀 泥 嶙 峋 日夜兼程
崩 塌 冲锋舟 劈波斩浪
鏖 战 惊心动魄 铮铮铁汉
(1)音:能读准字音吗?自由读,指名读,结合正音。齐读。
(2)形:你觉得哪个生字在字形上需要提醒大家点什么?
结合提示书写:“兼”下面的“八” 要写得开些。
“魄”别丢了“厶”
“鏖”虽然是鹿和金的合体,但是半包围结构。
(3)义:其实关于字词,我们不但要会读,会写,更重要的是还要会理解,会运用。你理解这其中的哪个词义?
理解“嶙峋“时出示课件,形象理解。
铮铮铁汉:在你心目中,谁就是“铮铮铁汉”呢?学生举例。(军神刘伯承……)
齐读词语。
3、分段,理清脉络。
(1)本课阅读道路上的生字障碍已基本清除,下来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一读课文。喜欢的片段可以多读两遍。
思考文章可分为几段,每段分别写了什么?同桌可交流交流。
(2)全班交流:谁来说一说?
第一段(1)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告急]
第二段(2—5)部队官兵在与恶浪的决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了许多动人事迹。[决战]
第三段(6)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铭记]
三、学习第一段
1、1998年夏天,长江里的水如同猛兽,请看:播放(大江滚滚)的录像。
看着这波涛滚滚的洪水,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惊涛拍岸、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2、书上怎么写洪灾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自由读。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雨大、千里江堤危在旦夕、许多地方出现了灾情)
3、你最欣赏哪一句的描写?
(1)结合理解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从什么词可以体会到什么?
巨龙:长江的长。
转瞬间:灾情来得迅猛。
暴怒、疯狂、撕咬:洪水的汹涌澎湃。
千里:受灾范围的广。
指名读,评。
(2)排比句。这个排比句我们读起来感觉到什么?(很多地方灾情危急)
自由读,师范读,练读,指名读,
请看长江流域图:
[课件:出长江流域图,指长江、荆江、武汉、九江等地理位置]
荆江出现险情!武汉出现险情!九江出现险情!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告急。
齐读。
考考你,还记得这个排比句吗?
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
4、一篇文章,除了文字、句式能让我们感悟作者要表达的话语与情感,标点也会说话呢,比如:你从哪个标点感受到了什么?[课件](感叹号和省略号)
5、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片段,体会洪水的凶猛,情况的万分危急!自由练读,指名读,评价。
齐读。
此时,情况真是——万分危急!
[板书:万分危急]。
5、过渡:是呀,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于是――(点击课件:出示部队出发的录像和文字,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6、你从哪些词读出了什么?(心急如焚,急人民所急)再读,读出“急人民所急”的心情。
指导读:子弟兵为了战胜洪水,保卫长江,他们日夜兼程,让我们读出子弟兵迎战洪水的英雄气概。(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大江保卫战)
7、教师深情讲述:是啊,此时此刻,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所以,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将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读题目:大江保卫,]
四、小结: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再一次走进大江保卫战,去感受人民子弟兵的感人事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三遍;写一个喻比句和一个排比句。
2、朗读课文两遍。
3、有条件的可以阅读:中国九江网《98抗洪专题》
教后析: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解决了生字教学和朗读课文,并借助媒体和感悟语言文字感受洪水的肆虐。从教学情况来看,借助媒体的确非常必要,学生显得非常震撼、吃惊。
《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项目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复 习 旧 知 |
1.同学们,上堂课我们学习了《大江保卫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 (板书:大堤抢险 铮铮铁汉 勇救群众) |
回忆课文主要内容,唤起旧知。 |
从复习导入,衔接自然。 |
情 境 导 入 |
媒体播放“洪水泛滥”的惊心动魄场面,配以旁白(第一段的内容) |
观看洪水肆虐的情景,进入课文情境 |
“洪水泛滥”场景,学生没有体验,上课伊始运用媒体展示了这一场景,就把学生一下子带入课文情境中,学生耳听着咆哮声、目睹这洪水的猛兽之势,为学习课文奠定了情感基础。 |
|
学习“大堤抢险” (1)思考:说说四百多名官兵怎样抢险的哪些句子表现子弟兵们的“抢”?读读,体会体会。 (2)组织交流。 (3)出示:“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让学生自由说说这是一场鏖战吗? (3)媒体展示“官兵们把手伸出来”这一特写镜头) (4)理解“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句子含义。 |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根据问题划出相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交流思考结果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谈谈自己此时此刻心中想些什么? 感悟句子含义,读好这句话。 |
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在读书中感受、体会、接受熏陶、感染。 那一双双伤痕累累的手伸出来十分具有震撼力,学生亲眼目睹那布满血口子的双手,耳边又回荡着低沉凄婉的音乐,心中涌起了无限不忍、辛酸。也真切地体会到了子弟兵们大堤抢险的艰辛,从而引起感情共鸣,加深了情感体验。 |
学 文 悟 情 |
学习“铮铮铁汉” (1)提问:哪些字词能反映出铮铮铁汉本色?用笔划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划出的字词:一连串动词。 (3)提问:说说为什么要用“扯“,不用”撕“等字词?为什么要用“捆“不用包、扎”等词?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从一连串动作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带着这种感动崇敬的心情读读第四自然段。 (4)想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观看录像(吴良珠录像) (6)想象说话:你想对这些铮铮铁汉说些什么吗?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相关字词,读读,悟悟。 交流学习情况 学生观看后发挥想象,说说自己的感受。 |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理解、鉴赏。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抓住字词读、悟,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也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一个子弟兵再泥泞中来回奔波,最后体力不支累倒在泥泞中,再也没爬起来,这具有说服力的事例让学生动容了,从而体会到了什么叫“铮铮铁汉“,无须许多言语,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
学习“勇救群众” (1)自由读第一、二两句话,体会体会。 (2)集体交流第一句话:指名读,说说从中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3)交流第二句话: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从三天三夜。近九个小时中体会到什么?救援时间为什么要那么长? (4)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媒体出示一组图片(以《为了谁》为背景音乐)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媒体出示三、四句话,说说理解。并认真读好这两句话。 |
学生自由读文,思考。 师生共同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并读好这两句话。 学生思考回答老师的问题。 看图,想象说话: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感悟句子,有感情朗读。 |
通过集体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目的。 这一组图片,是对文本的进一步补充,再现了抗洪、送别、关怀等场景,和音乐一起极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三四两句话。 先谈感受,再读课文,释放情感,符合“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的语文学科个性。 | |
总 结 升 华 |
媒体播放《惊涛骇浪》片尾曲 |
学生在音乐中,说说学习了本文的最想说的一句话。 |
这段片尾,把所有抗洪的小镜头组合其中,学生一面倾听着歌曲,一面再一次重温了子弟兵们抗洪抢险的每一个镜头,敬由心生、情由心生,感情得到了升华。 |
教后析:纵观全课的教学设计,我立足语文学科的根本,学语文、用语文,语文课程的“开放、拓展”都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语言文字,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朗读说话、感悟体验,从字里行间体会子弟兵保卫大江的英勇气概,体会子弟兵保家卫国的沸腾热血,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