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小学语文第十册《17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6-09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戴晓燕

17、月光启蒙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语言优美,诗人孙友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歌谣、童谣和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本文语言优美,其中大量的民歌民谣明快、流畅,富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读来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新词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凭借语言文字地朗读,领会“月光启蒙”所表达的内涵。通过朗读歌谣感受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想象并领会歌谣的意义,感受母亲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作者产生的影响。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浓郁的母爱,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听过歌谣童谣吗?能给同学们展示展示吗?

童谣歌谣是用什么方式流传的呢?(口头相传)

老师小时侯听大人讲了一个童谣,至今都记忆由新。你们想听吗?

两只小花狗,

一对好朋友,

昨天吵了架,

今天一起走。

都说“忘忘忘”,

又笑又点头。

我还会唱歌谣,你们也会唱,引导学生一起唱《两只老虎》。

觉得这些童谣歌谣有什么特点?

(板书“含蓄”、“风趣” )

二、揭题、解释题意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歌谣、童谣有关。

1、板书“启蒙”。

教师解释“蒙”的意思。原本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缠绕在别的植物上,所以有覆盖的意思,

2、指导写法。

3、“启”是什么意思?(开启、打开的意思)

4、理解“启蒙”:把原本覆盖的东西打开,使能够看得见。

5、板书“月光”

鼓励学生质疑。

三、整体感知、自由质疑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一读。

篱笆  时辰  混沌  筛大米

莲蓬  莲花落  豁然开朗

3、老师讲解什么是“莲花落”。

(莲花落,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

4、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

在混沌和豁然开朗之间画个箭头,让学生说说这样的过程叫什么?

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叫“启蒙”。

5、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名回答。

板书:唱歌谣、童谣,讲故事、说谜语

四、享受美妙,体会“启蒙”

1、出示课文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作者为什么说夏夜是美妙的?怎样的美妙?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夏夜的美。

2)老师范读,学生用心灵来感受这美妙的夏夜。

3)学生齐读,宁静、优柔地读,将这种美妙传达。

2、文中说这是孩子眼中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美吗?

(母亲为我吟唱歌谣。)

3、想听听这美妙的歌谣吗?

播放文中的歌谣

4、母亲是如何为我吟唱的呢?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是什么感觉?怎样表达这种感觉呢?试着读一读这些歌谣。

教师领读。语调悠长飘逸,舒缓自由。

5、这些歌谣不仅美妙,还是芳香的呢?

“芳香”是什么意思?母亲的声音怎么是香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阅读《拓展阅读》

写《习字册》上的生字

教后析:这一课的教学非常自然,从导入到生字词的教学再到初学第一部分,没有任何生硬的环节。在课堂中,最让学生动容的是听歌谣,这些歌谣是从网上收集来的,听听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很大,是很多遍的读歌谣所替代不了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

播放母亲的歌声,让我们再来听一听母亲的歌声。

二、新授

(一)学习“唱歌谣”

1、齐读“她用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2、母亲的声音怎么是香的?让我们来先了解一下母亲的生活。

3、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指名读。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那就意味着什么?(日子非常艰苦)

什么叫故道?两个“长”分别是什么意思?

在那个地方生活,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可换来的还是清苦的日子。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可想而知很劳累,劳累之余母亲干什么?

4、学生齐读“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5、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歌谣,她唱的是什么?

学生齐读歌谣。

6、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

传说中的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是啊,喜庆的凤凰帮我们盖了那么多的高楼,

7、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以苦为乐、任劳任怨、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向往……

8、母亲高尚的品格和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通过她的歌声传达出来。所以作者说——学生齐读“小院里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9、在苦难的日子里,能对未来始终抱有热情,怀着美好的向往,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的精神支柱呀!所以,这样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了院子里,也香在了我的心里。

10、作者是怎么来描写母亲声音的美妙呢?“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什么器官可以感觉到?

可以通过皮肤、耳朵、鼻子等来感觉到。

不同的器官,不同的角度写出了同样的感觉——母亲声音的美妙。

11、齐读第4自然段。

(二)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

1、也许,母亲并不知道她这样做会给我带来什么,其实呀,她已经在潜移默化地给我爱的启蒙,诗的启蒙,这一切让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看来母亲真是“我”的启蒙老师!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什么方式启迪“我”的童心呢?默读文章后面的部分。想想“我”从中又受到了怎样的启蒙。

2、想象“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

3、过渡: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为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引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我”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 1、母亲在月光下的美丽圣洁;2、母亲在我心中的伟大;3、母亲传递着对我的爱,我也爱着自己的母亲。)

2)指导朗读。

4、过渡:母亲启迪了我的想象力,还在哪方面给我启蒙?

引导学生理解民谣童谣、猜谜语给我的做人、文学等方面的启蒙。

5、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

6、师小结: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我”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

7、读到这儿,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明明是母亲的启蒙,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你觉得,母亲与月光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A、月光是柔和的,母亲也是很温柔的。B、月有光。我喜欢看月夜,看月色不分贫富贵贱,分摊给每家每户,照亮了大地。母爱也有光。母亲在清苦的日子里为我吟唱的那些民歌童谣,让我知道了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充满热情地生活,永远有追求。母爱有光,母亲为“我”点了一盏心灯,照亮了“我”以后道路。C、月光无声。母爱也无声。还有她自己,那份对生活的热情和向往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就如唐诗中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看来啊,母爱与月光有太多相似处了,这真是——板书:母爱如月

9、怪不得作者在文中多处写到月光,你能否一下子把它找出来,交流出示:

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

10、看来,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将写景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你知道这种写法叫什么吗?—— 板书:情景交融      这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

11、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这离不开月光启蒙。他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他在文中结尾这样写到(点击出示最后一段)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

(1)学生自由读。

(2)这段充满诗意的语言,老师把它改成了诗歌的形式,让我们一起满情感激之情来朗读。(配乐引读。) 

三、拓展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出示: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

出示: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              ;想起              ;想起                 ……

3、学生练笔,交流,评价。

4、总结:是啊,多少年过去了,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就会想起那洒满月色的篱笆小院,想起无数个童年的夏夜母亲月光下的启蒙……后来他写下了《母爱三部曲》,我们今天所学的《月光启蒙》就是选自其中的一篇,你们课后可以上网找来读一读,并且搜集几首家乡的民歌民谣,相信它们一定会给你们带来不少的启迪。

    教学析:这是一篇让所有人都为之热泪盈眶的一篇文章,它再一次让师生感受的母爱的无痕和伟大,再一次让所有师生都陷入对自己母亲的感恩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运用了富有情感的语言、音乐、朗读让学生动情明理,很好地学习了本课。但感觉课堂容量大了些,时间没有来得及。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