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教材分析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与人文景观,讲述了维也纳被誉为“音乐之都”的渊源,指出了它在世界音乐史和世界乐坛上的地位与影响。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层次介绍清晰明快,如音乐般急缓有致,字字句句透露着维也纳浓郁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在音乐的情趣中充分感悟“维也纳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萌生出对这座充满特殊魅力的城市的赞美与向往,以及激发对充满无穷魅力的音乐的热爱之情。
1、在写作方法上是同组课文学习的进一步巩固。
层次清晰,以总分结构一以贯之,第二部分的每一自然段也是如此,紧扣“音乐之都”,选取个性化素材,从不同方面介绍这座城市。
2、全文语言简洁、明快、优美。开篇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把我们一下子带入了美的情境。“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文中的很多语句,让学生入情入境,感受维也纳特殊的文化气息。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摇篮”、“掺和”等词语的意思。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语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情趣。
三、教学重点或难点
1、重点: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2、难点: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想要考考大家,知道中国的昆明被称为什么?(春城)
拉萨呢?(日光城)你还知道世界上哪些城市的雅称?
水城—意大利威尼斯
酒城—德国慕尼黑
花城—法国巴黎
雾城—英国首都伦敦
茉莉花城—希腊雅典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城市:音乐之都维也纳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预设:为什么叫音乐之都?维也纳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开始读书,初读课文,可以做些圈划。
交流:你会做些什么圈划?
(生字词;好词好句;有疑问的地方;感兴趣的地方。)
2、 学生开始读文,并做好圈划。
3、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圈划情况做到胸中有数。
4、交流:
(1)维也纳是个怎样的地方?
(学习第一自然段)
资料: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山势雄伟,风景幽美,许多高峰终年积雪。晶莹的雪峰、浓密的树林和清澈的山间流水共同组成了阿尔卑斯山脉迷人的风光。欧洲许多大河都发源于此。
麓:就是山脚,北麓就是山北面的山脚。
多瑙河在欧洲仅次于伏尔加河,是欧洲第二长河。蓝色的多瑙河缓缓穿过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市区。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城市,山清水秀,风景绮丽,优美的维也纳森林伸展在市区的西郊,郁郁葱葱,绿荫蔽日。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冬温夏凉。多瑙河流贯市内,水碧山秀,风景如画。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伦宫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宫,有希腊式建筑、雕像及喷泉。多瑙河及多瑙运河间的岛上有大公园。1869年建成的国立歌剧院,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宽、4公里长的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成为欧洲最优美的城市通道之一。
这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指导读好这一段。
(2)为什么称维也纳为音乐之都?
指导学生划出相关句子,观察一下这些句子有何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叙述的四个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为总分结构。)这样总分结构的段落,你喜欢么?为什么?
在交流第四点时,让学生说说星罗棋布的意思,并说说:在湖塘镇上, 星罗棋布。
(3)在第一遍读书时,你圈划了些什么?可以交流一下。
5、提出第二遍读书要求
这一次读书,要争取能一下子读顺课文,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次读的时候还可以继续做圈划批注。
6、学生大声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
指名七个同学朗读,其他同学做好听读笔记。
评价:
根据学生的听读笔记评价朗读情况,对难读的地方多读读,让读得好的同学做做示范。
四人一小组把课文齐读一遍。
7、我们已经把书读了三遍了,对课后的生字词和文中的词语还有什么疑问么?
指导:
巷 hàng【释义】〈名〉指巷道,矿坑里的通道:平~∣煤~∣风~。
巷 xiàng【本义】〈名〉里弄,胡同:小~∣窄~子∣陋~∣穷~∣~陌(街道)∣~战(在城市街巷里进行的战斗)∣穷街陋~。
前面同学们已经知道作者从四方面阐述了音乐之都的原因,现在你可以分段了吗?
三、读文质疑
你最喜欢哪个部分,读读,并想想你特别想了解什么?
预设:
想了解维也纳著名的音乐家。
想欣赏一下音乐装饰的城市是怎样的?
想听听古典音乐。
想看看歌剧院、音乐大厅。
(把学生交流出来的分到学习小组里给学生学习,下一节课汇报。)
四、指导字形
看清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认真描红,书写。
教后析:这一堂课我上得非常满意,淡化了生字教学,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质疑去朗读,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充满新鲜感。尤其是读文质疑部分,学生非常踊跃,提出了许多想了解的事物,而我把这些问题分给了学生,让他们以小组方式去学习、探究,学生非常感兴趣。
第二课时
一、复习
我们已经初步知道课文是从四个方面来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是那四个方面呢?
二、细读感悟
1、为什么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在交流中相机请学习小组汇报收集资料的情况。
交流第二自然段
你怎么理解“摇篮”这个词?(音乐家的成长之地;音乐的发源地)
从哪些句子中你能感受到这儿是古典音乐的摇篮?
你还能举举什么地方是什么人或物的摇篮吗?
学生汇报:
维也纳除了哪些音乐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听听《蓝色多瑙河》
2、维也纳不仅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还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交流第三自然段:
装饰,你能换个词语吗?(打扮)现在我们就来到维也纳街道,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维也纳是如何被音乐装饰起来的?
A“在这儿,到处可以看到大音乐家们的铜像或大理石像”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呢?
“到处”看出铜像很多,你能想象下,在哪里能看到音乐家铜像或大理石像呢?走在大街上,可以看到( )
来到花园里,可以看到( )
站在商店门口,可以看到( )
你能读出音乐家铜像或大理石像的多吗?指名读。
维也纳到处可以看见音乐家的铜像或大理石像,真是一个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啊,齐读这一段中心句。
装饰维也纳的还有什么?
B“为了纪念乐坛大师……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从这句话中,你又读出了些什么?
老师注意到了两个词语“许多”“多”,将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读一读,感受到了什么?
(句子很精确,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更使人感受到维也纳人对音乐家的崇敬,因而许多地方都用他们的名字命名。)
你能读好这句句子吗?
刚刚我们了解了许多音乐家,你也来给维也纳的地方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试试呢?
维也纳人名对音乐家是这样的崇敬,让我们读好这句句子。
过渡:维也纳人民对音乐家是这样的崇敬,也因此音乐家的名字装饰了维也纳,维也纳真是一座(接读第一句句子)。还有什么也装饰了维也纳?
C“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出示图片。
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对音乐的重视)请你来读好这句话,齐读。
看,维也纳王宫前也装饰着音乐符号,这个城市真是个(接读第一句句子。)
D请学生展示收集的图片资料
4、 交流第四自然段:
为什么说维也纳一天都离不开音乐?
掺和是什么意思?(夹着,伴随着)
听着《华尔兹舞曲》,读一读这一段文字。
5、学习维也纳的“世界歌剧中心”和“金色大厅”。
请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图片:世界歌剧中心和金色大厅
你觉得它们如何?
课文是怎么描写他们的呢?请同学分别读一读。
第一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具体的数据可以使我们对事物有更深刻地了解,这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从描写中你又感受到这些建筑有什么特点?
“金色大厅”如此出名,就因为它华丽的外观吗?你们再读读课文最后一小节,从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一流)一流是音乐家,一流的演奏,每一个音乐家都把在维也纳演出作为自己音乐事业的最高目标,在这里演出的都是技艺精湛的音乐家。我国的著名民歌手宋祖英曾在维亚纳举行过音乐会。出席的还有奥地利维也纳各界的名流,甚至总统也会参加,可见这音乐有多重要!会影响力有多大!
(课件出示录像)这首由施特劳斯创作的《拉德茨基进行曲》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每一年的新年音乐会结束之时,在这金色大厅内就会奏响这欢乐的乐章。在场的所有人都沉浸在音乐之中,尽情享受音乐带来的幸福和欢乐,久久不愿离开。来,让我们也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吧!
三、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维也纳的其他资料,进一步了解这座文化古都。
教后析:这堂课,我没有准备课件,只收集了三首曲子。然而学生在课堂上却看到了丰富的图片,这些是学生完成的第一课时的作业。许多张漂亮的图片被学生做成了PPT,使其他学生惊叹,也使我惊叹!我终于明白:课堂是师生合作的最好平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