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埃及的金字塔
一、教材分析
课文是一篇说明文,着重向我们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来历、金字塔的代表作胡夫金字塔以及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使我们了解到金字塔具有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同时对建造了金字塔的古埃及人民的聪明才智赞叹不已。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1自然段时第一部分,主要告诉我们金字塔的地理方位和概貌。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介绍金字塔的来历及其代表作胡夫金字塔的构造。第4、5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介绍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第6自然段是第四部分,写金字塔的意义--埃及的象征,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全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平实流畅,描写细致,是一篇精彩的说明文。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工程宏伟、精巧的特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3、从本课语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你们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里?埃及又有什么名胜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埃及的金字塔)
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里?它为什么叫“金字塔”,怎样建造起来的?我们学了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疏通词句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写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2、查自读效果。
(1)学生汇报自己勾画的生字词,教师组织交流。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当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好听读笔记。
交流听读情况,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句子,多作指导。
(4)并思考每个自然段说了什么?根据段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埃及金字塔所处的地理及概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绍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和结构的特点。
第三段(第4、5自然段):介绍这样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来的。
第四段(第6自然段):点明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和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果。
3、根据段意,指名试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小结。
三、了解说明方法
1、仔细读读课文,这篇文章共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划出来,先跟同桌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2、学生自由学习
3、交流说明方法
四、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
教后析:在这一课时中,我除了引导学生完成字词学习,还让学生去找一找说明方法。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对说明方法的使用能掌握常用的,如列数字、举例子等,对于打比方、形象描述等说明方法掌握得不是很好。因此,在教学中,更多还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说明方法,否则学生对知识达不到内化的程度。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出示金字塔全景图,问:能运用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你看到的金字塔吗?
(出示词语:角锥形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进行描述。)
2、朗读第一自然段。
3、“举世闻名”怎么理解?埃及金字塔为什么能举世闻名?(一座座巨大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4、指导有感情朗读。
二、设疑,导入学习课文第二——五自然段
1、问题导入:这一座座金字塔究竟为何而建?它们巍然屹立,究竟是什么样的?又凭什么傲对碧空?(投影出示这三个问题。)
2、合作学习,研读。
(1)个人选择问题自学,圈划批注。
(2)同桌交流收获、探讨疑问。
3、学生研读,教师巡视,适时介入予以指导。
4、交流:
(1)分别谈谈研读有什么收获?
预案:
A、 问题一:一座座金字塔究竟为何而建?
(1)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因其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而得名。
(2)图示金字塔的形状。
B、问题二:它们巍然屹立,究竟是什么样的?
(1)齐读: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摩天大厦。饶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2)组织汇报:
抓住“高”、“巨石”“重”、“平整”、“紧密”等词体会到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通过“经常、10万人、整整30年”体会出工程的浩繁,金字塔是奴隶们血汗的结晶。了解金字塔是建造得简直是天衣无缝,无与伦比。 再次感受列数字、作比较、形象描述等方法的重要作用。
(3)补充课外资料:第二、第三金字塔
(4)金字塔矗立在沙漠中,有许多,作者读读写了一座,你对此有什么感受?
C、问题三:它们凭什么傲对碧空?(除了巍然屹立之外,更主要的它体现了古埃及劳动人民智慧)
动画演示金字塔砌成的全过程。
重点讨论:埃及人民的劳动智慧,可以引导学生再联系前文中的一系列数据来了解人民的苦。
拓展介绍关于古埃及人建造的相关资料。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齐读。
2、体会作用:这一段既与课文的开头呼应,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
五、课后练笔:
介绍一景或一物,用上说明方法。
教后析: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抓住“金字塔凭什么傲对碧空?”组织学生学习、展开讨论,在争论中,学生既感受到了以法老为首的奴隶主的惨无人道,也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是充满智慧的。在争论中,我班有一位学生还给全班同学展示了一段关于金字塔建造之谜的相关资料,更加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劳动人民是非常智慧的,所以也了解了“傲对碧空”的是高大宏伟,是劳动人民无可比拟的智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