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第十二册语文《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3-31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陈小英

第十二册语文《夜晚的实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 4 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清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梗概。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弄清斯帕拉捷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并能复述;  

4、体会斯帕拉捷善于观察、不怕失败的品质;  

5、学习作者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以问题为介,多次走进文本,层层深入,充分与文本对话,由表及里,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 、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 CAI 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2 、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 、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2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写写。  

3 、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1 、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 默读 2 —— 6 自然段,填写表格。  

实验次序  

实验经过  

实验结果  

结论  

1  

   

   

   

2  

   

   

   

3  

   

   

   

4  

   

   

   

(3) 比较 4 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2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 7 —— 8 自然段,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 8 自然段,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3 、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 9 自然段。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 、是呀,“ 超声波 ”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2 、默读全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 、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准备下节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 、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3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教学反思:  

    这是篇科学小品文,学生很感兴趣,只是在这课的段落划分时学生在对第七段的划分起了分歧,争了很长时间,所以在第一课时读课文读的比较少。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文章重点写了什么?是哪几段写的?(二至六)  

二、学习第一段  

1、如果文章就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写,第一段不要,你觉得如何?为什么?读一读第一段。(不行。这一段交代了实验的起因和目的。)实验的起因和目的是什么?  

2、出示:他常常看到很多蝙蝠灵活地在夜空中飞来飞去,却从不会撞到树上或墙壁上。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好奇: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  

a这两句话中哪些词引起了你这个读者的注意?(通过对“常常”、“从”等词的讨论体会斯帕拉捷留心观察事物,观察很细。)  

b凭什么就是——(靠什么)  

c读好这两句话。  

三、学习二至六自然段  

1、斯帕拉捷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他怎么研究,怎么做实验?默读二至六段,弄清楚:实验中哪些情况下蝙蝠仍能自由地飞翔,哪些情况下不能,得出什么结论,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2、出示:当他看到放出去的几只蝙蝠轻盈敏捷地来回飞翔时,不由得惊叫起来。因为那几只蝙蝠,眼睛全被他蒙上了,都是“瞎子”呀。  

a为什么惊叫?会叫什么?  

b瞎子为什么加引号?  

3、“然而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意料”和“事实”具体指什么?  

4、斯帕拉捷先设想还是先做实验?按设想、实验、结果的顺序讲讲斯帕拉捷的第一次实验。  

可书上为什么倒过来先说实验后说他的设想?哪一种更能吸引人?读二三自然段,比较一下。(文似看山不喜平)  

照书上的顺序复述二三自然段。  

5、不用眼睛看,也能自由飞翔,真神了。斯帕拉捷又有了新的问题——于是——结果——这次实验前,斯帕拉捷会怎样假设?  

6、既不是眼睛,也不是鼻子,斯帕拉捷又提出新的猜想——洞察什么意思?他又捉来几只蝙蝠,用——然而——  

7、在蒙眼、堵鼻、涂身的情况下蝙蝠都能自由飞行,几次失败啦?斯帕拉捷打退堂鼓了吗?他又提出一个猜想,书上也省略了,谁知道?  

8、出示:最后,斯帕拉捷堵住蝙蝠的耳朵,把它们放到夜空中。这次蝙蝠可没有了先前的神气。它们像无头的苍蝇一样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就跌落到地上。  

 “先前的神气”具体什么样儿?现在怎样?  

 “堵住蝙蝠的耳朵”,要是你写,还会用“堵”这个词吗?为什么?(可以换成“塞”,因为前面已写过“把蝙蝠的鼻子堵住”。)  

9、实验结论出来了,出示:啊!蝙蝠在夜间飞行,捕捉食物,原来是靠听觉来辨别方向、确认目标的!  齐读。  

你从这两句话中读出了什么?怎么读好这两句话?  

10、复述后三次实验及结论。  

四、本课小结。  

课文读到这儿,你觉得斯帕拉捷这个人怎么样?(要结合课文内容讲)  

结束语:斯帕拉捷的实验仅仅初步揭开了蝙蝠飞行的秘密——靠听觉,那么它究竟怎么“听”到物体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有关内容。  

板书:  

看到——好奇——夜晚的实验  

     凭什么   蒙眼  

     堵鼻    听觉  

  涂身  

     堵耳  

教学反思:  

    确定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后,精心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实现这些预设的目标。我想,课堂教学应当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为主,辅以教师的讲授和点拨。学习四次实验,我设计了表格,用“新基础”的教结构,用结构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填写每一次实验的目的、做法、结果、结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写法上有详有略的特点。这些阅读体验是比较浅层的,所以我接下来将第一次实验以顺叙的方式改编,通过比较顺叙和书本倒叙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发现教材中写法的妙处。在这课中我和学生们的收获都很大,但我总觉得我的教学提升点还做得不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