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第十二册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3-31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陈小英

第十二册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凭借文本的语言文字,结合生活,领悟寓言所揭示的道理。  

3、品味故事之妙,人物对比,学习辩证的看待人物和事理。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螳螂捕蝉故事内容,领会故事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体会少年的计谋巧妙在哪里。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种昆虫吗?板书。你看到这课题,你有问题想问吗?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质疑,学生问的问题也非常有价值,以后我要让学生都质疑,因为会产生疑问的同学,才是会思考的同学。这篇课文的脉络很清楚,所以学生很快就理清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3、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板书: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来促读,以读来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新基础”的角度看,学生得到了自主的发展。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