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第六册语文《少年王勃》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3-31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沈秋芳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  

  背诵三、四自然段;书写生字;知道唐代大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有非凡的才华,就写出了《藤王阁序》这样的千古名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四个成语;感受王勃登上滕王阁观看到的美景与他写的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板书课题,显示王勃图片)

二、初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3、播放课文配乐朗读。

4、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

A、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说说每一段的意思。

C、再次默读全文。

6、尝试分段,理清课文层次。

7、朗读全文。

三、学习第一段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第1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加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现怎样?(齐读)

四、学习生字

1、分析字形

 学生各自用自己的办法识记生字。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

 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

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3、学生描红。

五、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教后记:我在教学中注重初读,扫清阅读障碍。在每段朗读后,我引导学生把生字词语读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文本亲密接触,基本上达到了读得通顺、读得流利的教学要求。  

第二课时

一、读词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王勃的第一课时。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文中的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王勃到远方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被一位姓阎的都督邀请去参加宴会,地点在哪里?(滕王阁)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领略江景之美。

1、(出示滕王阁图)同学们,这就是滕王阁,它是南方三大名楼之首。王勃站在滕王阁上,向远处望去,会看到怎样的景色。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2、请自由读这段话读一读。边读边想像,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1)交流:“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①指读

②这种情景在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里也欣赏过?(点击读相关句子)

③想看水天一色的画面吗?(点击:出示江上风景)

指导朗读,读出秋的壮美。

2)交流:“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指导读好“缓缓地飞翔,轻轻地飘荡”

    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秋的宁静,秋的深远。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王勃之奇。

1、少年王勃可真有本领,能用一句诗就把这些美景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了,想读读吗?(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指导读准诗句。

2)这句诗写得非常精练,每一个字都表示一定的意思。请同学们联系刚才两句话,再好好地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可以是一个字的理解,也可以是一句诗的理解。

2、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来读这句诗,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读得更好?谁来?(学生再次感情朗读王勃写的诗句)

1)指读    2)男女分读

3、王勃写得这句诗多棒呀!难怪都督听到这句诗时,忍不住拍案叫绝,他叫了些什么?(出示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4、文中第四自然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自由大声地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用“~~~”找找有关句子读一读。

1)交流:(多媒体出示)

     “王勃边看边想,……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王勃边看边想,他怎样看?用上文中的一个词,(凝望)

    这句话中,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出王勃的奇?(加点: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A、“胸有成竹”看出王勃怎么样?谁来读一读?(指导读好词:胸有成竹)

B、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吧!”

这句话除了体现了王勃有把握、有信心之外,你还读懂了什么?

C、师小结:王勃虽然年少,却不自高自大,很有修养。王勃小小年纪,虚心好学,才高八斗。所以他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这就是(生齐说:“文思如泉”

指导读词:文思如泉

D、正因为他文思如泉,所以写起来很快,一气呵成,这就是(生齐说“笔走如飞”

指导读词:笔走如飞

③谁能读出王勃这种奇特的才能?

指读“王勃边看边想……一会儿就写成了。”

奇才王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带着崇佩之情再次把这两句话读一读。(齐读)

2)王勃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而都督邀请的其他客人听说要写一篇庆贺文章时,是怎么表现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①其他客人是怎么表现的?指读。

多媒体出示:都督要求客人写……谁也不敢答应。

②当都督听说王勃很有才气,就邀请他来参加,可见这些客人会是些什么样的人呢?(有才气的)

③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可以看出什么?(写文章有一定难度)

④这临时的庆贺文章难倒了一大批的文人墨客,作者写他们是为了什么?(这么一对比,更加突出了王勃才华横溢,更加突出了他是个奇才。) 难怪那位都督……“奇才,真是奇才!”你能当一回都督,用动作、语言把它表演出来吗?指名读都督说的话。让我们一起来当回都督。

⑤在座的其他客人读到王勃写的这句诗时会有怎样的反应?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客人,你会怎么做?怎么说?提供句式与成语进行练说。

4)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再次欣赏一下王勃奇特的才能。

(四)总结全文,积累运用。

1、少年王勃的才能让所有人惊叹,所有人佩服,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来齐诵这千古名句(出示诗句)。

2、这句话是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较精彩的一句,《滕王阁序》艺术成就较高,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齐读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3、王勃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诗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里有一句诗很有名,(多媒体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①齐读

②这句话什么意思?指说。

③点击出示句意,齐读。

④这句诗可以用在什么时候?

⑤当你们与朋友分别时,就可以用上这句诗。(齐读诗句)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自古英雄出少年!”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少年奇才。比如:神童骆宾王,巧称大象的曹冲,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课后找一找他们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9、少年王勃       文思如泉     “奇才!真是奇才!”

                     笔走如飞

教后记:王勃的才华横溢,是贯穿这篇文章的主线,我围绕“从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有才华的?”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课的尾声,补充阅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再次引导学生感受王勃的才华。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