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册语文《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揭题
1、导语激趣: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郊游踏青的好时候。古往今来,有无数诗句赞美这大好春光,谁来说一说?
2、生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春天的好诗词)。
3、创情揭题
八百多年前的宋代,有一位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板书),也和大家一样,常常回忆起自己儿时郊游的趣事儿,并且将它写成了词。今天我们要一同来学习她的《如梦令》。
二、初读课文,领悟大意。
现在,让我们眼到、口到、心到,去吟诵、去欣赏、去想像,来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
1、自读,读通读顺
2、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齐读(随机纠正错音)
3、咱们把词读顺了,能否借助注解,把大概的意思读明白呢?
4、交流自学
学生开始交流自己的所学,老师相机进行评价补充。
三、品读悟情。
1、经同学们这么一联想补充,这首由30几个字组成的高度凝练概括的词立刻丰满具体起来了,我们的眼前似乎出现了那么多美的画面。来,一起读这首词。一边读一边想象这幅活动的画。
2、你们自己就能读懂词了,但这还不够,咱们还要把这首词读成一个字,这个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词眼”,有信心接受挑战吗?
3、围绕“醉”来感悟
这首词中的哪些句子,哪些词语让你读懂这个“醉”字?再读。
(1) 读1、2句。从哪里读出“醉”字了?
(2) 继续交流:“晚回舟”
那又是怎样的一片荷塘啊?用你学过的诗句来描述一番。(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如果刚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的话,那现在该是“景不醉人人自醉”了。
(3) 当一弯明月如水般倾洒荷花时,众人才猛然惊醒,于是开始――“争渡,争渡”
听——嘻嘻哈,哗啦啦……你听到了什么?
仔细看——看到了什么?
想象:眼前尽是展翅高飞的鸥鹭,这该是多么意外的惊喜啊!
(4)看着美景,品着美酒,还伴着这美丽的意外。词人深深地……
4、配乐唱一唱这首词
5、我们常说“景中藏情”,这首词字里行间都向我们传递着李清照当时内心无尽的喜悦。你能从这首词中猜测到李清照当时生活得怎么样吗?(老师适当补充李清照的早年生平)
的确,早期时候的李清照一直生活在幸福美满当中,所以我们才欣赏到这么美的一首词,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充满了色彩,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好,我们再来读读。
四、拓展——《清平乐》,感受晚年的李清照的词的意境。
1、李清照一生写过无数的诗词,但如今仅存七八十首。这里还收集到一首,也是李清照回忆以往生活的,请大家认真读一读,它所表达的心情与《如梦令》一样吗?(出示《清平乐》,配乐朗诵)
2、这首词哪一句看出是李清照在回忆以前生活?(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此时此刻,她的词里也出现了一个“醉”,但同样的人面对同一个“醉”字,味道会一样吗?
此时的她,还一如以往般无忧无虑、快乐喜悦吗?你感受到她当时一种怎样的心境?(悲伤、忧愁、孤单)
教师补充解释这首词的意思。
3、是什么让李清照前后时期的词的风格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学生再看资料。
思考老师的问题。交流。(亲人去世,孤独,国破家亡。)
4、在这样的情况下,她的词的风格发生了变化。《如梦令》中的“醉”是喜悦的醉、快乐后的醉,那么此时从“醉”中则透露着她的孤单、辛酸、痛苦、无助……让我们来读这首词
5、就像她晚年时的另一首词《声声慢》中所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她在寻觅什么?(家人、国家、以前美好的幸福生活……)
6、不同时期的词反映出了词人个人不同的心路历程。难怪有人说:“文如其人。”文章是心境的自然流露,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五、布置拓展作业
课外可以找些李清照的诗词、文章来细细品读,并能用今天课上所学的知识去分辨分别是她什么时期的作品;同时能有心地背一背,作些积累。
板书:
如梦令
醉:景、声、情
教学反思:
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在教学本课是,我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幅画面,帮助学生把握整首词的基本内容。另外,我也做到了注意课堂细节帮助学生理解词句意思。例如,当学生把“兴尽晚回舟”中的“兴”读成第一声时,我就马上给予纠正,读准了“兴”的声调是第四声,学生也就理解了它的意思。由那个“醉”字使学生体会到词人不仅仅为“美酒”而醉,更为眼前的“美景”而醉,为自己与同行朋友之间的“美情”而醉。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些难理解,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所以后面有点来不及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下面老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初读词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词文,将词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学生读,检查读书情况。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4、读着此词,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用自己的画说说。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
渔歌子
白鹭飞 斜风细雨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进行自读感悟,因为在学第一首时,我渗透了学“词”的方法,所以我就大胆尝试让学生自学,效果不错。我还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时局动荡、官场黑暗、退隐江湖、寄情山水,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思想。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明显更有感情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