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第八册语文第8课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3-30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邵瑜

 

8  三顾茅庐

 

教材简析: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成的,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赞美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生字,体会词语意思;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等表现品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刘备的语言、动作、心态描写,在朗读中感受诚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人物语言等,感受刘备的诚心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借助拼音,读通、读顺课文,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刘备和诸葛亮?

2.板书课题,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3 “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借助生字拼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讨论  半晌  草堂  诸葛先  恭恭敬敬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3.指名理解词语

4.指名读课文,思考分段

5.讨论交流:本文共五个自然段,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自然段):略写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见着。

第二段(24自然段):具体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第三段(5自然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三、理解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指导朗读。

(“两次”、“拜访”、“诚心诚意”都要重读,整个句子要读出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小结并板书:两次拜访  没见着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

8、三顾茅庐

诸葛亮

教学思考:

学生能讲一部分《三国演义》的故事,但均不完整,具体。就学习而言,学生对课文结构能较好地掌握,学的较快。

 

第二课时

课时目的:

学习课文,体会刘备的诚恳

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抽读生字卡片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4自然段,

1)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讨论问题一: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重点指导分角色读张飞、刘备的话,讨论,指导朗读,细细感悟品味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第四自然段:同塌睡觉、同桌吃饭等。

3)重点句理解。

2.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理解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理解句子:我得到到诸葛先生,就象鱼儿得到水一样啊!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

三、总结、写作特点

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的,指名读有关的语句。

三、指导复述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

2.看板书学生自由练说。

3.指名复述。

五、练习

1.用“来到……只见……”说话;

2.比喻句辨别。

附板书:

8、三顾茅庐

上路前          反对

见面前      雄才大略

见面后(详)亲密友情

教学思考:

课堂朗读训练到位,练写到位。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