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伦 凯勒》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3-18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戴晓燕

8、海伦 凯勒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全文按照人物的成长顺序,选取人生中最重要的情节,“遭受不幸,学习盲文,学习说话,无私奉献”组成一个“人物小传”。课文虽然字数很多,但是层次清晰,篇章安排巧妙,毫无拖泥带水之感。

二、教学要求

1、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新课。

1、中国的张海迪、南京的聋哑儿童周婷婷的事迹你们听说过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位外国大姐姐的事迹,她就是海伦·凯勒。

简介:

海伦·凯勒,美国女学者,一岁半时因病成了一个盲聋哑人。在家庭教师沙利文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学习数学、自然、法语、德语,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大学女子学院,1940年毕业。她在一生中完成了14部著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世界舆论的赞扬。

3、把手举起来,一起写写这个伟大人物的名字。

二、初读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

1、  自由读读课文,读通、读顺、读正确。

2、四人一小组分节朗读一遍课文。

3、把生字词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思考这些词的意思。

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给课文分分段。

三、交流

1、读读生字词,理解这些词语。

盲哑  喉咙  隔绝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

暴躁  干燥   

不屈不挠 如饥似渴 猛然醒悟

前所未有 夜以继日  不分昼夜

吮吸 甘霖

喜悦 倾注 颤动

读一读这些词语;说说理解这些词语了吗?

能运用这些词语,说说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吗?

2、  指名分句朗读课文

 

3、这是写人的文章,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从而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

指导学生分段,概括小标题。

第一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大病给她带来的灾难。

第二段:在沙利文老师的热情关怀、精心辅导下,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拼写单词。

第三段: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使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段:海伦大学毕业时,决心像自己的老师一样,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

能把这长长的段意用四个小标题概括吗?

根据段意说说本课主要讲了什么?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读第一段,思考:你读出了什么?

2、体会句子:

1)天啊,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

2)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

从这些词句中你能看出什么?朗读,体会她的痛苦和悲哀。

五、布置作业

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抄写生字词

教后析:在教学中,生字词的学习主要放手让学生以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经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很不错,尤其是对字词的理解基本没问题。同时,对文章结构的把握上,我引导学生从文体特点入手,让学生明白围绕这个人物作者选取了两个典型事例。学生再进行分段就显得十分顺畅。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1、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2、再请大家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海伦凯勒。

二、整体感知,走近人物

1、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通过第一段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呢?一起把第一段读一读。

2、自由读读余下的内容。

面对如此天灾,她是怎样表现的?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海伦凯勒,你会一下子想到什么词?学生交流。

3、(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具有精神的概括,而且这个词本身也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4、请大家读读这个词(两遍)怎么来理解这个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动内容

1、现在同学们的书本上留下了一道道充满你智慧的波浪线。谁来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句子是什么?

2、课件出示: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

1)请齐读这段话。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值得我们注意,用笔将它圈出来。

2)、你发现了什么词?(根据学生回答,相继红色强调:不分昼夜 吮吸 拼命 不停地 如饥似渴)请大家读读这些词,你会有什么发现?(这些词写出海伦的不屈不挠)

3)你能读好这段话吗?请大家练习朗读,读出你的体会。指生读,评议。

4)我建议,如果大家想着画面来读,一定能更好地读好这段话。(生齐读)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指生交流。

5)就看到了这些画面吗?来,我们闭上眼睛,用我们的想象走进海伦的世界。

师语言描述: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可是你看到海伦已在做什么?她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吗?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呢?她在做什么呢?我们继续看,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还是在干什么,你看到了吗?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在做着什么?连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血在一滴滴落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还在……同学们,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6)请同学们睁开眼,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哪些画面?请用你手中的笔,选择你看到的一个画面用文字写下来,让大家都来感受你心中的,让你感动的画面吧!生动笔。

7)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真诚的文字。(多生读自己描绘的画面,师相机评价)

8)是的,在早晨、中午、傍晚、深夜,海伦她不分昼夜——(引生齐读上面一段话)你感动了,请你来告诉大家,海伦——(再读)面对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海伦——(生齐)这才是不屈不挠啊!请全班再读这段话。

3、这段话帮助我们理解了“不屈不挠”,文中还有哪段话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个词?

4、课件出示: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1)又有哪些词跳入你的眼帘?(根据学生回答,突出:夜以继日 反复 甚至  每天坚持)

2)学语文就要有这样的敏感,通过关键的词语来理解句子。这段话该怎么读好呢?生练读后齐读。

3)当假期到来时,海伦的功课也告一段落。她回到家中,大声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了!谁来读读这句话?(3-4生读)那个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说出的每一个字,难道不都是震撼人心的吗?

四、深入感悟,升华认识

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又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考上了哈佛大学;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上;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一生写下了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3、  齐读最后一段

3、让我们看看世人给她的评价。出示相关的话语。

4、再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海伦文章中那些感动世界的文字。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

——《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五、走近沙利文

海伦无疑是成功的,是伟大的,她的精神、贡献让世人永远记住了她!但在崇拜她的同时,我们得再看看她的老师。读读关于老师的文字,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师?

简介安妮的经历。安妮陪伴着海伦走过了50年,她用自己的关怀和爱心排解了海伦学习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障碍。其间,安妮与哈佛大学年轻讲师约翰阿贝特梅西成婚,但因为安妮全身心地投入海伦的生活,梅西最终离开了安妮。海伦功成名就,扬名世界。安妮这支照亮了别人的蜡烛,由于用眼过度,最后失明;她默默无闻地隐身背后,从不抱怨。有记者要写关于她的文章,她不屑一顾地回答:“我的生活是我自己的私事,不必大家费心。”这种甘为人梯的精神,是何等的伟大呀!海伦是安妮•沙利文一生第一个学生,也是唯一一个学生,在她身上倾注了安妮大半生所有的精力。没有安妮的关怀,海伦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海伦是安妮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奇迹,而安妮就是创造奇迹的人。

六、拓展作业,课外积累

    1、学了这篇文章,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深深地震撼和鼓舞了我们,请你们以海伦,我想对你说……”为中心,谈谈自己的心里话。

2、好书推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自转》

教后析:有了充分的准备,才会打出漂亮的仗!今天的课堂,学生学得扎实,而我也感到非常投入。本课的教学,我潜意识地教给学生理解人物特点的方法,即抓住关键句中的关键词体会、朗读。这样教学,旨在学生学习后面几篇文章可以应用这种学习方法,渗透了“教结构、用结构”的思想,对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非常有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