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小学语文第十册《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3-16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戴晓燕

7、神奇的克隆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说明文。文章以通俗易懂,儿童化的语言,揭开了克隆的神秘面纱,展示了克隆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丽图景。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预习: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搜集关于克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句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三、读课文,找答案。

1、自由读文,思考提出的问题。

2、交流。

四、学习课文

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1、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

3、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4、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模仿课文的写法写写省略号省略的内容。

5、交流,评价。

6、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7、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8、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9、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作为课堂作业)

四、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作业

练笔: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

板书设计                   

克隆之谜

 

 

           克隆是什么 神话 动物 植物 低等生物

 

            “多利”  诞生 了不起         爱科学

 

            造福人类  食物 畜牧 生态 医学    学科学

                                           诱人前景     ……

教后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承袭了前一课的想法,用一课时完成。因为上一节课比较紧,所以读课文、生字的学习放在预习中,课上只是起到交流的作用,效果还是挺好的。在教学中,我重点思考几个问题:1、整体把握文本,弄清“克隆”的含义,理清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2、细致揣摩文本,依托具体语言材料,感受克隆的奇妙之处。这两个问题在教学中都得到了落实。对于这类科学类的文章,我主张拓展,因此在学完67两课后,我安排了两课时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并通过小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