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 一 课 时
一、 揭题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读题。你知道题目上的“老师”二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吗?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理解文中的生字词语。
4、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
5、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
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
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
三、理清文章层次。
课文读熟了,你能试着把课文分成三段吗?
分段:
一(1-2) 二(3-6) 三(7)
四、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五、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反思:这一课时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读熟课文,学生在生字词的理解上,没有花费多少工夫,我发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讨论分段的时候,我原本以为,学生会把第二自然段分在下面一段,结果学生都没有这样分,可能我受以前的影响太大了。以前,我们的老师告诉我们,承上启下的段落要分在后面。其实,也不尽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部分也是比较困难的,最主要的是,学生不知道那三个典型的例子应该怎么说,后来,我还是讲清楚。今后自己要注意,要学着从学生现场的情况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要注意培养。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导入
1、谁能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课文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
请大家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2、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
(好,畅所欲言吧!)
3、学生交流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4、集体交流
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
(1) 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 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动物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3) 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4) 建筑师根据“薄壳结构”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
(5) 人们模仿袋鼠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6) 人们模仿贝壳制成了外壳坚固的坦克。
4、拓展延伸
(1)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你是从文中哪看出来的?“......”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2)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有哪些?
5、理解最后一句话
(1) 齐读最后一句(文中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
(2) 学到这,你对这句话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话说吗?
(3) 齐声朗读,再来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6 、小结
大自然是多么奇妙啊!经过对许多动物的研究,人类获得了不少启发,但这还远远不够,更多的奥妙还有待我们去发现。
四 、课外拓展
1、科学家把这种科学成为仿生学。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知识吗?
2、师拓展课外知识。让生写在书上。
五、奇思妙想
1、平时你一定观察过许多动物,从它们身上有没有受到些启发?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好吗?
2 、看来,大家一定有许多奇思妙想,能说出来和大家分享吗?
五、课外迁移
作业自选超市
1 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
2 观察大自然中某些生物的特征,写观察日记,有兴趣的可做实验。
板书
人类的老师
↑
自然界种种生物
教学反思:这一课上得很不顺利。我尝试着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在那三个典型的事例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段落来学习,说说你从哪里看出这些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的。学生在讨论时比较有趣的是,他们还会讨论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事。譬如,飞机名字的由来,什么叫“流线体”等。这些是让我感到比较欣慰的。但是,也有一些情况是我没有想到的,譬如喜欢飞机设计的人很多,而喜欢建筑物设计的人很少。可能和学生的爱好有关,我没有做强制的要求,只是在引导时特别注意。感觉这样新颖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的效果好像没有什么作用,真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