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第十二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2-28   点击:805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陈小英

  第十二册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是什么意思?较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教师:去双龙洞洞外和洞内的景致非常美的奇特,吸引中外游客,同学们也想双龙洞吗?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游览好吗?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景物——映山红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各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4)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同时边读边想象沿途明艳的南方山景,并思考,课题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沿途景色呢?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二、课堂总结  

三、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理清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双龙洞的得名以及饱览沿途的风光。在这节课中,我还重点指导了学生第二段的朗读,其实作者写这段景是有用意的,是情景交融。有些同学能理解,可有些学生还是理解不深。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A、组织:有一些同学已经想好了。下面,我们先按课堂小组开展讨论,跟同学们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这些个特点让你喜欢的?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船小  行船方式   

乘船姿势   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B、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A、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F、再看看,内洞除了奇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儿体会出来的?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C、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高、宽、大)(窄、矮、小)(黑、奇、大)  

教学反思:  

    是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而且写的内容结合了情和景,所以十分生动。教学时,我想重点实现教育民主化,形成师生共同激励,相互促进的教学新格局。教学“外洞和内洞”时力促以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动态过程。以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为主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