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第十二册语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02-28   点击:   来源:武进政平小学   录入者:陈小英

第十二册语文《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   出示词语:  

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乳:左右基本等宽。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的开头导入很成功,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在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这节课的任务是要让学生把这篇诗歌读得正确、流利。所以这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到课结束时,全班同学都能读好了。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六、作业设计:背诵课文,读相关的拓展内容。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我上学期上的了。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感觉良好,在教学中也努力按照所设计的思路进行教学,总体教学应该是顺利的。学生对教师所补充的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可是,我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积极的参与,有很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教师的提问总是用沉默来应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把这些责任归咎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