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教学重点: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三、教学难点: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师的,他为什么会忠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 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 “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
(2)检查自读情况:
a、出示新词(指名读 齐读)
茅庐 诸葛亮 茅塞顿开 捆来 尊重 卧龙 恭恭敬敬 秀丽宜人 吩咐 讨论 群雄纷争 分析 半晌 时辰 辅助 潺潺 策略 疏疏朗朗 同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 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学习比喻句。
看课后习题,说说这些句子中前后两部分的关系。
认识本体和喻体,学着写几句这样的比喻句。
生连写,师巡视。交流。
d、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正确、流利”为标准,集体评议)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正确、流利,老师为你们高兴!)
三、理清文章层次。
围绕三顾茅庐,课文是不是把刘备三次去请诸葛亮的情景都写出来了呢?
(提示:根据刘备第三次顾茅庐的前后,把课文分成三段。)
一(1):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
二(2-4):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三(5):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过渡: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四、细读第一自然段
1、 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 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 抄写生词 。
2、再读《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故事。
教后反思:
这个第一课时,上得比较轻松,由于学生读过三国演义,对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掌握。课前预习比较认真,课文读得较好,除了庞玲聪。课文中有两个字,学生老要读错,一个是“山冈”的“冈” ,一个是“蜿蜒”的“蜿”,我纠正了好多次,看来学生的先入为主还是要注意的。在时间的把握上,我有了进步。但是,那个比喻句的环节,我没有来得及细讲。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整体把握“诚意”。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
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常指什么意思呢?
(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那么,课文中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诸葛亮的?(板书:刘备 诸葛亮)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在讨论之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理解人物形象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哪些方面入手进行分析呢?
板书:(语言、动作、心理、神情等)
(2) 请大家围绕“诚意”,默读课文,抓住其中的一两个方面,看看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动手划一划,写出自己的理解。
生自学,师巡视。不动笔墨不读书,看来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很好的学习习惯。
大家读得真认真,相信大家一定有了很多收获吧,来,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相信一加一一定大于二!谁先来?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
如斥责张飞“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叫他“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等,反映出刘备很有诚意、尊重人才。
(刘备生气,是因为他知道用武力即使得到了诸葛亮的人,但是却得不到他的心。)
(板书:尊重人才)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评价:不仅能从话中体会到刘备的特点,还能从提示语中看出来,说明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真好。
过渡:刘备是听了谁说的话才生气地说的,张飞说了什么,谁来读读这句话。
△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这样说?为什么要写张飞呢?
(因为他很尊重自己的大哥。)
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板书:反衬
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他俩的对话。
出示这段话。分角色。旁白部分最重要,因为如果没有旁白部分,别人就不明白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过渡:除了语言,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刘备的诚意的?)
△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下马步行”
(古代讲究礼节,拜见重要的人物时,武官要下马,文官要下轿,表示尊重。)
“上前轻轻敲门”“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侯”“又等了一个时辰”
(一位是一方诸侯,一位是村野山夫。一位是四十七岁的长者,一位是二十七岁的毛头小伙子。在那里一站就是二个小时。足见他的真诚和耐心。张飞一看大哥还站在那里等,气得想一把火把诸葛亮的茅草房烧掉。)
“快步走进草堂”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求贤若渴。
讨论中,相机读好这几句话。
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齐读这段话。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
(过渡:刘备对诸葛亮是如此的礼遇,求贤若渴,诸葛亮终于愿意出山了,你觉得刘备的所作所为值得吗?(因为诸葛亮是一位旷世奇才)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的?
1、从“分析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伟略。请生具体说说。
读好这句话。板书:雄才伟略
读到这儿,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提问:诸葛亮在隆中,怎么会知道这些事的呢?
(诸葛亮自幼聪慧,少年时曾拜 水镜 先生为师。长大后,他上知天文,会看星座,推断天气的变化;下知地理,了解各地的地形,会利用地势排阵布局等。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但绝不是神。他的才华来自于他对自己梦想的执着追求,在他没有出山之前,他一直隐居乡间,但胸怀大志,对于国家大事却有自己独到的观点,“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后来,诸葛亮出山后,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他满腔的智慧与忠心造就了他万古留芳的贤相之名。)
过渡:还可以从哪里看出诸葛亮是旷世奇才呢?
2、从刘备对他的礼遇:“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桌吃饭、同榻睡觉”看出他的才能非凡。读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得到诸葛亮后的高兴。
3、从刘备的反应“茅塞顿开”“高兴地说”,看出诸葛亮确实是个有杰出才华的人。读好这段话。
(过渡:正因为诸葛亮非同一般,所以才会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完成小练笔。
1、学到这里,课文差不多学完了,可是文中还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景物描写,大家找找看,在哪呢?
2、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3、读读这几句话,说说这几句话好在哪呀。
4、小结写法:
来到一个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写一写。
5、范例:
我们来到小花园,只见碧绿的草坪像一块软绵绵的地毯。几棵桂花树亭亭玉立,上面开满了白色的小花,犹如碧天里的星座。几丛翠竹疏疏朗朗,在阳光的照耀下,竹子映在雪白的墙壁上,简直就是一幅水墨画。啊,这儿的景色真迷人!
6、用“ 来到 ,只见 ”句式描写一处景色。
生练笔,师巡视。读精彩的,评点。是否写出具有代表性景物的主要特点。
7、老师也有一个问题:课文写的是人,为什么要写这段景物描写呢?可不可以不写?
诸葛亮,人称“卧 龙 先生”。师读这句话。写景就是为了写人。课文写这段景色,就是为了突出诸葛亮是个有才华的人,这种写法叫景物衬托作用。今后,我们要学习这种景物描写的方法,更好地为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服务。
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课文学完了,我们看到了刘备的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看到了诸葛亮的雄才伟略。那么,在《三国演义》中,你知道他们还有哪些特点吗?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你知道他们俩还是怎样的一个人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了解这么多知识,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五、作业
1、课外读读《三国演义》,了解刘备、诸葛亮等的人物形象。
2、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后反思:这节课是公开课,有很多老师来听课。课上下来,感觉比较流畅,四个板块比较清晰。重点内容关于刘备的诚意和诸葛亮的有才华,都能体会到。只是在刘备动作部分的朗读,由于我没有及时让学生读那句话,所以学生体会得不是很到位。在刘备语言的朗读部分,学生体会得很好,也表现得很好,获得了大家的称赞。在练笔那个环节,安排得还是挺好的,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没有充分地展开,有些遗憾。不过,课后,我让那个学生认真完成了,并且做了评点。总体上来说,学生对这节课的反应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一部分优等生,他们基本上能当小老师了,幸亏我对他们还是比较了解得,所以出现状况是能应对。但是,还有一小部分学生不敢举手发言,今后我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的终极目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