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快速通道
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发布时间:2018-06-30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松鹤

    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头脑好!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会说、善想善说的过程。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心思大都比较细腻且敏感,在过于严肃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会限制他们的发言胆量,消磨他们的自信心,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生怕自己说错话被教师批评,被同学笑话,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注重营造良好、宽松的教学氛围,营造教师在学生心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创设更多的让学生敢说、会说的情景,锻炼学生发言胆量,鼓励学生积极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逐渐养成敢于发言、敢于提问的习惯。

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示范作用,保证语言叙述、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听课的意识。比如在讲解应用题时,题中有这样一句“火车速度比汽车速度快30km/h”,由此可见,问题主要有两个量,简言之就是火车快,汽车慢,而火车不仅可以与汽车同样快,还能比汽车更快,因此也可将此句话转换为“汽车速度比火车速度慢30km/h”,这样不仅能够通过转换、转译、把握关键词、进行关键句联想来激活学生思维能力,还能丰富数学语言。

二、注重学生数学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要确保学生数学语言训练的顺利开展,首先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积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要求学生自主琢磨各种例题和应用题,使学生在阅读和记忆中不断积累数学语言。由于数学语言相对于语文语言更加严密,更加简洁,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只有更加规范才能准确地将数学概念构建出来,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训练他们正确使用单位名称的能力,比如几朵花、几个人、几辆车等特别是在应用题解答中,在答案后面通常要求注上单位,学生拥有准确使用单位名称的能力,其解题过程才会更具规范性和逻辑性。训练学生的“说题”能力,使学生能够将题目和解题思路清晰地表达出来,比如,在口算题57+33中,先算57+30=87,再算87+3=90,通过这种训练能够使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计算规律或计算法则,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逻辑性具有重要作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政平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政平街 电话:0519 - 86254570 邮编:213173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